建筑工程中的“后浇带”的定义

1)后浇带的定义

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2)后浇带的作用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小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及消除施工期间的差异沉降等;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直接减少使用期间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不宜仅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结构超长(见《高规》-3.4.12、《混凝土规范》-8.1.1)的温度应力问题。对温度应力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3)后浇带的设置

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 1/3 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上部结构后浇带宜与地下室后浇带位置相同,也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

4)后浇带的分类及浇筑时机

习惯上可将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机如下:

(1)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其浇筑完 60 天时,大致可完成收缩量的 70%(《防水规范》指出: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在龄期为 6 周后才能基本稳定)。

(2)沉降后浇带,主要用以消除施工期间建筑物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后浇带混凝土与其两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应有足够的保证。一般要求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完工1个月后浇注,因为只有在主体封顶后,也就是静荷载都添加完了,再放置一个月(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才能保证沉降后浇带两侧的主体都在满静荷载作用下有一定的时间去完成自身的沉降,且沉降后浇带处需要做厚,并在底层添加不小于直径为 10 的钢筋网片,用构造措施再次加强或抵抗以后的沉降差。

(3)伸缩后浇带,主要用以减少早期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一般要求伸缩后浇带在两侧结构浇筑 2 个月后合缝,因为现在的混凝土多数都用 C30 及以上的的强度,C30 及以上强度的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所以在出场前生产时都向混凝土里加入了粉煤灰,加了粉煤灰虽然提高了其和易性,但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速度降低了,原来需要 28 天就可以达到强度,加了粉煤灰后就需要 60 天后才能达到强度,即两个月,伸缩后浇带的每一层在达到两个月后都可浇筑,不必等主体施工完再一起浇筑。

5)后浇带的设计

(1)后浇带的间距由设计确定,一般为 30m,后浇带宽度一般为 800~1000mm,见图

2.6.11-1。通过后浇带的板、墙构件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后浇带的设计

(2)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①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②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③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规范不同对后浇带的规定和要求不尽一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①后浇带宽度不一致。有的规定不宜小于 800mm,有的规定为 700~1000mm。

②后浇带间距不一致。有的规定为 30~40m,有的规定为 30~60m,有的规定为超过 40m。

③后浇带浇筑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两侧混凝土龄期为 2 个月后,有的规定为 42d 后。

④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14d,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28d。

⑤后浇带钢筋是否贯通不一致。有的规定基础部位必须贯通,有的规定基础部位不宜断开,措词份量有别。

7)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由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都较长。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采用传统的后浇带方式,后浇带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这就要求在主体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保持在基础以下,等到主体结构完工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才能停止降水。这样有很多缺点:第一、增加工程成本;第二、基础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由于昼夜温差的存在,基础、外墙易产生伸缩裂缝;第三、基础完工后不立即回填土存在安全隐患;第四、基础土方不回填影响后续工序的施工。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在实际的工程中,采用对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进行超前止水的新方法。

超前止水后浇带技术适用于所有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尤其适用于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高层建筑或主体施工时间较长的基础后浇带工程,也适用于须留设后浇带但基础不能长时间暴露需立即进行基础土方回填的工程,同时适用于施工场地狭小或工期紧需进行砌体等后续工序穿插的工程。

当工程基础部分需留设沉降后浇带或伸缩后浇带时,在基础底板或外墙的后浇带部位增设一道含 30mm~40mm 宽的伸缩缝混凝土底板或导墙,伸缩缝设置橡胶止水带。该底板或导墙与基础底板墙体同时浇筑,并留设后浇带。在基础工程完成后,进行外墙防水、土方回填等后续工作。当上部结构荷载能够抵抗地下水浮力时停止降水。在主体完成后,可以浇筑后浇带时,再浇筑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见图

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

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现场

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的特点:

(1)与通常的后浇带施工技术相比,基础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可以缩短基坑降水时间,降低施工费用,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水资源,节能环保。

(2)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采用了多道防水构造措施,能保证混凝土的防水效果,防水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3)基础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可以在基础完成后,及时进行基础外墙防水、室外土方回填,降低因地下室暴露期间昼夜温差产生结构裂缝的概率,同时消除了深基坑带来的安全隐患。

(4)同时,及时进行土方回填后,可以进行砌体等后续工序的施工,更加合理的进行工序穿插,缩短工期。

(5)基坑及时回填增加了主体施工的施工场地,为文明施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建筑工程,后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