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我国一些山地丘陵区,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十分普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明确生产发展方向,对原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恰当地安排农林牧业生产用地比例,变广种薄收、单一经营为少种高产多收的农林牧副综合发展,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在许多地广人稀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目标。
2、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是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开展时间较长,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而且各项措施、多种因素相互关系复杂,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计算、预测、评价。因此,要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没有规划,凭主观意愿去指挥,造成盲目性、随意性,结果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可确定需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如梯田、坝库、林草、沟垄种植等的科学布局、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特别要处理好治坡与治沟的关系,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工程、林草、农业耕作三大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的配套、治理和管护。多年来不少地方由于处理不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治理效果却不显著。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得以顺利地向前发展。
3、制定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通过规划,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采取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等有效措施,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再逐步加以改变。
4、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规划中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和机械设备,把一切能用上的力量全部都使出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协调各项措施的关系,包括施工季节和年进度安排,使各项措施相互促进。
5、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效益,调动群众积极性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山丘区贫穷落后面貌,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境质量。如在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后,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现金收入,改变群众贫困面貌等方面能达到什么程度。用这些能达到的美好前景教育群众,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土保持防洪、减沙效益的估算,可为大中河流的开发治理和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