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特别是深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事故的高发区,本专题对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指出和探讨,希望可以对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行业人员带来帮助。
一、土工参数的选用不正确,尤其是土体强度指标,土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c选用不正确。
软土地域淤泥土层的、c值不可能与试验室取得的指标值完全一致,其值与工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取值时要结合相关实验资料、规范以及实际情况综合考量。
二、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基坑的稳定性。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需考虑渗流压力或潜蚀破坏的可能性。水的问题没有处理清楚导致基坑事故的例子不少。
三、对支护结构的受力不甚明了。
很多基坑支护设计只是考虑了开始和最终工况,没有考虑施工过程的工况影响。实际上,支护结构所承受的土体压力是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应力和变形是不可逆的。
四、计算模型选择不当。
计算简化与实际工况情况相差过大,在软土地域的支护设计中采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其结果误差太大,尤其对于多层内支撑的支护结构。
五、施工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周。
比如工程桩的型式、施工方式、施工速度均会引起土体物理性质的变化;附加荷载的影响;施工周期的变化出现的土体粘性性质(变形与时间的相关性),这些情况不可能由室内试验检测得到或由理论分析得出明确结论。
六、检测手段的滞后。
现场实体检测最能反映支护结构的土体状态和实际情况。土压力、水压力、位移、应力测试是最为直观的结果,其数值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仅为我们在同类地层、同类支护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是制定应急预案、措施的必备条件。
七、岩土工程理论滞后于工程实践。
虽然岩土工程专家提供了许多计算模型,但其中的一些物理参数、边界条件难以确定,计算过于复杂,不便于使用。
一、施工质量问题
1、水泥搅拌桩的注浆量不足,注浆工艺不正确;不同土质影响:砂质粉土水泥土好于淤泥质粘土水泥土,强度约为2.2倍;
2、锚杆锚固长度不足,锚固材料使用不当;
3、喷锚支护的面层厚度不足,钢筋布置不正确,混凝土强度不够,土钉设置不当(长度、间距、材料、节点);
4、挡土桩(墙)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
5、支撑系统与设计不符;钢管支撑联结不牢固,焊接质量不好,螺栓连接不到位。
二、降水与止水
桩间止水失效造成渗漏,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易造成突涌、流砂等事故,以及降水的负面环境效应也不容忽视。
三、超挖问题
没有做到支撑(先支护)后挖,而是一挖到底,先挖后撑;挖土深度与支护设计不符。
四、施工管理问题
肢解外包、层层分包、多层转包,未能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施工过程结构、支护变更未能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