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典园林理水的技巧解析

从古至今,水是自然界最壮丽的,最活跃的因素。在任何一类的园林中,水都是最富有生气的元素,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的会面平静如镜火烟波浩渺的寂静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变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石块,以表现经人工化的自然。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曾说到水令人远,是令人古,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水在园林上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

理水,是园林造景四大要素之一,理水就是对园林水景进行设置,其内容包括水体形式的选择,水面空间的分隔于组合,水岸与桥等局部细部的设计,与山石,建筑等景物关系的处理。理水的核心理念虽然是仿造天然的江河、湖、溪、涧、泉、瀑,却是在对自然山水景观概括、提炼之后的给予体现。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掩。以建筑和绿化,奖曲折的池岸加以掩饰。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建筑前的平台,为突出的建筑的地位以外,不论亭、廊、阁、榭,都是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格局;或临水布设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

隔。或设水点以步石,火筑堤横断于水面,会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这样也可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破。当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以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然是一洼池水,也会给人以亲近山野的感觉。

在理水上,古代园林理水由引大自然的水入园到挖池堆山,创造铜龙吐水,自雨亭,人工瀑布以及形声结合的动态水景,并赋予水景以文化性、象征性、哲理性,直到清代大水法的引进等,都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理水做到静中有动,对理水的认识和欣赏,是极为深刻而有智慧的。

水体与地形地质和水源有关,分成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按水流状态克分为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

自然式水体有天然水体,也有人工开凿的放天然湖泊池沼、溪涧泉瀑等,具有自然形态,其轮廓形状随地形而变化,如珍珠泉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人工开凿成方、圆、六角、条状等几何形状的水体,具有周边整齐,形体均匀的特征,多为中轴对称之形,一般布置在规则式园林之中,或与规则式的空间形成相呼应。其中方池多设于建筑围合的庭院中。

静态水体指呈相对静止的园林水体,如湖泊、水池、谭、井等。静态水体 体现呈现出水平似镜、明朗开阔、水色清澈、剥光潋滟,或碧潭深幽的景象,给人宁静、明朗、柔和之感。静态水面还能反映天光云影,四周的景物,如远山近树、亭榭楼阁都可倒映在水中。

动态水体指园林中的喷泉、溪流、瀑布等具有动态的园林水体。动态水体具有不同的动态美,如溪涧奔流不息,富有生气;涌泉、喷泉水花四溅,瞬息多变;瀑布如帘,飞泻而下,气势壮观。动态水体的形式变化多样,给人们新奇变换的感觉。

在园林中,无论是静态的水还是动态的水,水池的形状都是有趣的有形额。水随器而成形,古代的园林十分注重水形、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和交融。

理水的方式也是营建水景的形式,有岛、堤、洲、渚、桥、驳岸等。

理水的手法涉及水的形态变化、水的动态变化、水的空间层次以及水与建筑、山石、花木的配合关系。理水手法可概括为聚散、曲折、掩映、临近和静与动五种。

园林理水的布局可分为聚集和分散两种形式。聚集式理水大多以池水为中心,沿周边营造建筑、置石叠山和配置花木。分散理水是采用分隔的方法,将大的水域分成大小、长短、深浅和形态各异的局部水域。掩映,是遮蔽和显露的合理使用。在掩的同时注意映,即水域的适当开敞,以便形成水与山石、花木、建筑相互照应。中国园林将就天然而成,曲折也成为重要的审美标准。理水的曲折之美,源自岸形的变化,或陡崖突兀,或浅矶露水,或水洞幽深,总之是要使水体的走向盘旋蜿蜒、纵横交错。临近,就是要接近水面,园林中亭、台、榭、舫和桥要适度的临近水面。水景的静与动的相结合也是理水的手法之一。

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式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枣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枣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园林理水,园林水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