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的历史讲解

不过这一段历史确实是深埋在岁月当中无人问津,所以今天小编就来整理一下现有互联网上的部分造价过往历史,如有所失,还望各位相关专业人士加以指正。

我国古代对于建筑投资的把控历来都是朝廷的事,能做到造价工作,一般都是体制内部的官员或者世代效忠皇室的匠师。

在我国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里不光是对古代宫廷建筑以及宗教建筑的具体设计细节多有描述,也对里面的工料消耗也多有统计,由此往后发展出来的《匠作则例》那简直就是古代的工程定额,主要用作计量使用。

应该说从北宋往后的历史对其记载不算多,但到了明清时期,就开始有一个词,名唤算房,算房就是指的专门做造价工作的人,比如张三就被称呼为算房张,李四就叫算房李。

明朝做算房的多为皇家效力,为皇帝做大型宫廷建筑提供建筑约估,建筑销算等工作,甚至最后批工程钱粮尾款也多有算房的成绩。不过在明朝,做这项工作的实际上掌权者也多为宦官。这是由明朝历史原因的。

而到了清朝,特别是晚清时期,相关的记录就比较多了。

清朝有几个家族世代从事算房工作,一个是算房刘,一个是算房梁,还有一个是算房高。

清代的算房工作主要服务于两个公共部门,一个是工部营缮司的料估所,另一个就是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

工部营缮司料估所主要负责的是除皇家工程以外的土木工程。来说说牛逼的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吧!

首先,营造司其中有两个部门,一个叫做样式房,主要负责工程的设计,他们会作出相应的样本出来供大家参考。而另一个部门,也就是销算房,他们就会根据样本收集对应工料,然后查看记录在册的物价薄,这物价薄就如同现在的造价信息刊物,里面记录了古代非常多的物价名目,多少的粮食,多少的银两。然后做出对应的约估工作,然后上报给内务府总管或者钦差大臣,然后上奏皇帝。约估工作实际上也等同于现在的估算、概算工作。过程中还有勘估、销算等具体工作,勘估大臣就是要去现场进行验工计价工作。

古代做算房管理工作那可是肥差,这类工作长期是由满清贵族管理。是的,清朝的和珅就常年分管这个工作。

在清朝,建筑销算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具体只说一下算房高,因为算房高的资料还有一些,其他的都销毁得差不多了。

算房高,名叫高兰亭,晚清时期主要任职于内务府营造司销算房,曾参与修建圆明园等皇家宫廷工程,他做了算房工作足足做了五十多年,其官至三品,家业在京城有多处大院胡同。而与其同时期搞设计工作的样式雷却始终是个匠人,中年后却穷困潦倒。而样式雷就是盗墓笔记的一个重要背景人物。

其实古代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建筑市场的招投标交易。一般是由销算房主持,然后各路投标人上报自己的工料情况,将材料包裹好悬挂于大树上,然后算房挨个核实,测算出哪个的标的最经济实惠,谁就中标。

只可惜古代造价的更多情况实在是史料不多,还需要大家去挖掘。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造价管理其实从古至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府工作,长期都是定额管理的模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50年代我们又学习了苏联时期的定额科学管理法。不过定额这东西从《营造法式》就有了。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工具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

说完了古代造价,来说说古代的评估。

评估这个行业早在我国的西周就有,主要是对货物、奴隶、田地、房产、珍宝等进行估值。当时被人们称作质人。当然,这个行当存在广泛的交易模式,不同于古代造价仅由官家发展。古代评估既有官方的,也有大量民间的职人从事这项工作。

宋朝至清朝,从事评估工作的人被称呼为牙人,他们专业的商会被称作牙行,在清朝,牙行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广东十三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多少巨贾都是出自牙行。

当然,由于那个年代政府缺乏监管,作为牙人实际上既帮忙买卖双方对标的物给出估价,另一方面牙人也在极力撮合着交易的促成,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牙行那可真的是无奸不商,坑蒙拐骗居多,现代人从古玩字画行当可以看出,这个行业水很深,当然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古玩字画,任何估价因素复杂一点的资产都水很深,但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很多的买卖有需要牙行的帮助。

我们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直接不允许牙行牙人从事这种估值与经纪人的工作。后来国企改制等资产问题、土地财政以及房地产发展又再一次催生了评估行业大发展。相信市场经济过后,评估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不过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监管,历史就是前车之鉴。

造价历史,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