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吊装方案
(一)起重机的选择
起重机械选择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满足最远、最重构件的吊装要求。
(2)满足最高层构件的吊装高度。
(3)起重臂的回转半径能覆盖整个建筑物。
选择时,首先应分析结构情况,绘出剖面图,并在图上注明各种主要构件的重量Q,及吊装时所需的起重半径R;然后根据起重机械性能,验算其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是否满足要求,如图8-27所示。
(二)起重机的布置
(三)预制构件现场布置
构件的现场布置是否合理,对提高吊装效率、保证吊装质量及减少二次搬运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构件的布置也是多层框架吊装的重要环节之一。预制构件现场布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型构件靠近起重机布置,中小型则布置在重型构件外侧。
(2)尽可能布置在起重半径的范围内,以免二次搬运。
(3)构件布置地点应与吊装就位的布置相配合,尽量减少吊装时起重机的移动和变幅。
(4)构件叠层预制时,应满足安装顺序要求,先吊装的底层构件在上,后吊装的上层构件在下。
柱为现场预制的主要构件,布置时应先予考虑。其布置方式有与塔式起重机轨道相平行、倾斜及垂直三种方案,如图8-29所示。
图8-30所示为某10层公寓采用自升式塔式起重机的施工平面布置。
二、安装方法
(一)综合安装法
1.竖向综合安装法
竖向综合安装法(图8-31),是从底层直到顶层把第一节间的构件全部安装完毕后,再依次安装第二节间、第三节间等各层的构件。
分层综合安装法(图8-32),就是将多层房屋划分为若干施工层,起重机在每一施工层中只开行一次,首先安装一个节间的全部构件,再依次安装第二节间、第三节间等。待一层构件全部安装完毕并最后固定后,再依次按节间安装上一层构件。
(二)分件安装法
分层分段流水安装法(图8-33),就是将多层房屋划分为若干施工层,并将每一施工层再划分若干安装段。起重机在每一段内按柱、梁、板的顺序分次进行安装,直至该段的构件全部安装完毕,再转移到另一段去。待一层构件全部安装完毕,并最后固定后,再安装上一层构件。
三、柱的吊装与校正
各层柱的截面应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于预制和吊装。柱的长度一般以1~2层楼高为一节,也可以3~4层为一节。当采用塔式起重机进行吊装时,柱长以1~2层楼高为宜;对4~5层框架结构,若采用履带式起重机吊装,柱长则采用一节到顶的方案。柱与柱的接头宜设在弯矩较小的地方或梁柱节点处,每层楼的柱接头应设在同一标高上,以便统一构件的规格,减少构件型号。
框架柱由于长细比过大,吊装时必须合理选择吊点位置和吊装方法,以避免产生吊装断裂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当柱长在10 m以内时,可采用一点绑扎和旋转法起吊;对于14~20 m的长柱,则应采用两点绑扎起吊,并应进行吊装验算。柱的校正应按2~3次进行,首先在脱钩后电焊前进行初校;在柱接头电焊后进行第二次校正,观测焊接应力变形所引起的偏差。
此外,在梁和楼板安装后还需检查一次,以消除焊接应力和荷载产生的偏差。柱在校正时,力求下节柱准确,以免导致上层柱的积累偏差。但当下节柱经最后校正仍存在偏差时,若在允许范围内可以不再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吊装上节柱时,一般可使上节柱底部中心线对准下节柱顶部中心线和标准中心线的中点,如图8-34所示,即a/2处。而上节柱的顶部,在校正时仍以标准中心线为准,以此类推。在柱的校正过程中,当垂直度和水平位移有偏差时,若垂直度偏差较大,则应先校正垂直度,后校正水平位移,以减少柱顶倾覆的可能性。柱的垂直度允许偏差值H/1000(H为柱高),且不大于10 mm,水平位移允许在5 mm以内。
四、构件接头
(一)插入式接头
插入式接头(图8-35)是将上节柱做成榫头,下节柱顶部做成杯口,上节柱插入杯口后,用水泥砂浆灌实成整体。此种接头不用焊接,安装方便,但在大偏心受压时,必须采取构造措施,以防受拉边产生裂缝。
(二)浆锚接头
浆锚接头(图8-36)是在上柱底部外伸四根长300~700 mm的锚固钢筋;下柱顶部预留4个深约350~750 mm、孔径约2.5~4 d(d为锚固筋直径)的浆锚孔。
(三)榫式接头
榫式接头(图8-37)是上、下柱预制时各向外伸出一定长度(不小于25 d)的钢筋,上柱底部带有突出的榫头,柱安装时使钢筋对准,用剖口焊焊接,然后用比柱混凝土强度等级高25%的细石混凝土或膨胀混凝土浇筑接头。待接头混凝土达到75%强度等级后,再吊装上层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