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9种质量事故及防治措施

1、露石

原因:

坍落度小,失水快,掺入早强剂不当,凝结过快,无法收平。水灰比过大、水泥耐磨性差、用量不足,行车作用下磨损或剥落,形成露石。

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合理使用外加剂;控制原材质量;确定合理配比;掌握好用水量。

处理:

粘结性良好的结合料进行罩面修补。

2、蜂窝

现象:

明显孔穴,大小不一,状如蜂窝。

原因分析:

振捣不足,漏振,漏浆。

防治措施:

严控坍落度,有效振捣。模板边插入振捣,不得漏振。模板足够刚度、稳定性,防空隙,防止漏浆。

处理:

拆模后,及时修补。

3、胀缝不贯通

现象:

在厚度和水平方向不贯通。

原因分析:

前仓胀缝板底部漏浆。接缝板未紧靠边模板;接缝板移位,砂浆挤进。胀缝切缝深度不足。

防治措施:

封头板与侧模、基层接触紧密,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不得移动和漏浆;浇后仓前清缝;锯缝深度。

处理:

人工清理贯通,回填与封缝。

4、摩擦系数不足

现象:

光滑,摩擦系数低于设计标准或养护要求。

原因分析:

砂浆层较厚,砂偏细,质地偏软;坍落度及水泥用量大,振捣后汇集;抹面过光,未拉毛;使用时间长,自然磨损而磨光。

防范措施:

严控水灰比与坍落度及水泥、黄砂等原材料质量。采取拉毛、刻槽等防滑措施。

处理:表面刻槽提高路面摩擦系数;用修补剂罩面,同时采取防滑措施;铺设沥青罩面层。

5、传力杆失效

现象:

接缝一侧板上产生裂缝或碎裂。

原因分析:

杆垂直与水平向位置不准;发生移动;与混凝土粘结;端部未加套子留空隙;砂浆或其他嵌入物堵塞。

防范处理措施:

支架固定;水平,垂直向误差3mm;检查传力杆是否移动,及时纠正;拆除封头板后,人工整理顺直;涂刷沥青,防止粘结;滑动端设长的小套管,留足空隙;严防套管破损,砂浆流入,堵塞空隙;防止胀缝被砂浆石子堵塞

处理:

凿除后重新设置或校正传力杆,再浇筑混凝土。

6、错台

现象:

在接缝或裂缝处,存在台阶,跳车。

原因分析:

雨水渗入,发生唧泥、抽吸作用,造成错台;基础不均匀沉降,板块断裂。

防范措施:

填缝料质量应符合要求;基层采用耐冲刷材料,表面应平整,坚实;增设内部排水系统;采用硬路肩;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地段,进行加固;采用较厚的半刚性基层和钢筋混凝土板。

处理方法:

错台高差0.5~25px 时,切削法修补;高差大于25px,凿低补平罩面法修补;如错台碎裂,锯切1m以上宽度,安设传力杆或校正传力杆位置,重浇混凝土。

7、拱胀

现象:

接缝处拱起,混凝土碎裂。

原因分析:

胀缝被砂、石、杂物堵塞;传力杆水平、垂直向偏差大;小弯道、陡坡处、厚度较薄时,易引起拱胀;长胀缝;旧沥青加铺;基层中存在生石灰及不稳定的废渣。

防范措施:

填缝料符合要求,防异物嵌入;传力杆水平、垂直向偏差3mm,防止移动,水泥浆浸入和粘连,端部足够空隙;胀缝设置综合论定。

处理方法:

锯切拱起部分,宽度约1m,重新铺设等厚、同标号钢筋混凝土板。如基层拱胀,可置换基层或消除不稳定材料后,再用等强度等厚混凝土捣实整平。

8、脱空和唧泥

现象:

面板翘起或下沉;雨后细料从接缝和裂缝处与水一同喷出,有污迹存在。

原因分析:同错台。

防范措施:同错台。

处理方法:压力注浆法。

9、填缝料损坏

现象:

剥落、挤出、老化碎裂。

原因分析:

填缝料质量差;粘结面没有处理好;接缝缺少应有的养护、更换。

防范处理措施:

用优质的填缝料,性能符合规范要求;严格处理缝壁,洁净、干燥,与填缝料粘结良好,不脱落、挤出。

处理方法:

铲去填缝料,清缝后在缝壁涂刷沥青,再灌填缝料;加强养护,在雨季来临前应进行检查,养护,更换,使其保持良好的粘结状态和防水能力。

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