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很实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1、简介

任何建筑物的荷载最终将通过基础传递到地基上。凡是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加固的天然土层上时,这种地基称为天然地基。若天然地基很软弱,则事先要经过人工处理,这种地基称之为人工地基。而其处理过程就称为地基处理(SOILTREATMENT)或地基加固(SOILIMPROVEMENT)。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换土垫层法,深层密实法,排水固结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法和热学法。强夯法属于地基处理方式中的深层密实法中。

强夯法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填土、失陷性黄土、粘土、砂砾、碎石等各种土质。对于淤泥质软土的试验性施工证明,只要控制好施工参数,也是可行的。此法不仅用于房建工程,也适合桥涵、道路、港口码头和大型设备基础等工程,而且具有速度快、效果显著和节省投资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地基处理方式。

2、概述

2.1、强夯法的由来及特性

强夯法处理地基是六十年代末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造的。这种方法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力和振动,从而提高土的强度并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和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作用。同时,夯击能还可以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强夯法开始时仅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以适用从砾石到粘性土的各种地基土,这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法的改进和排水条件的改善。

强夯法由于具有地基加固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和节省材料等优点,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国家的数千项工程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

2.2、国内外发展情况

强夯法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并创用的。由于强夯法特有的优点,所以在国外十分普遍。1974年英国工程师协会专门召开了深基础会议,在该次会议上Menard本人对强夯作了详细介绍。从那以后,十几年来第九、十、十一界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区性会议上,都发表了很多关于强夯的论文,对强夯的发展、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1978年9月引进这项技术的,1979年首先在塘沽进行了强夯法加固粘土地基的实验研究。1979年6月分别在河北省廊坊与山西省阳泉,对轻亚粘土、粉细砂地基与黄土质砂粘土填方地基进行了处理。这是我国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最早两项工程。随后很快推广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很多地方,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基础工程费用。

3、加固机理

3.1、动力固结理论

强夯法虽然已经在实践中证实了是一种比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在第十界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上,美国Menard教授在地基处理的科学发展水平报告中精辟的论述强夯法的传统固结机理:强夯法目前已经发展到地基土的大面积加固,深度可达30m。当应用于非饱和土时,压密过程基本上同实验室中的击实实验相同。在饱和无粘性土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液化,其压密过程同爆破和振动密实的过程相似。这种方法对饱和细粒土的效果,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报道。对这类土需要破坏土的结构、产生超空隙水压力以及通过裂隙形成排水通道。而强夯法对杂填土特别有效。

实践证明,在夯击的工程中,土体的瞬时沉降可达几十厘米;土中产生液化后使土的结构破坏,土的强度下降到最小值;随后在夯击点出现径向裂隙,成为加速空隙水压力消散的主要通道;因粘性土具有触变性,使降低的强度得到恢复和增强。Menard教授实践,并结合传统的固结机理,提出了饱和土是可以压缩的新的机理,并现在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下面再作进一步的介绍。

(1)、饱和土的压缩性

在工程实践中,不论对土的性质如何,夯击时能立即引起地基土的很大沉降,这个结果对颗粒状土是可以理解的。对渗透性很小的饱和细粒土,孔隙水的排出被认为是考虑沉降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这是传统的固结理论的基本假定。由于饱和细粒土的渗透性低,因而在瞬时荷载作用下,空隙水不能迅速排出,这样就无法理解在强夯时回立即引起很大沉降的机理。

Menard教授认为,由于土中有机物的分解,第四纪土中大多数都含有以微气泡形式出现的气体,其含量大约在1-4%。进行强夯时气体体积压缩,空隙水压力增大,随后气体有所膨胀,空隙水排出的同时,空隙水压力就减小。这样每夯一遍,气相体积和液体积都有所减少。根据实验,每夯击一遍,气体体积可减少40%。

(2)、产生液化

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施加在土体的夯击能量,使气体逐渐受到压缩。因此,土体的沉降量与夯击能成正比。当气体按百分比接近于零时,土体变成不可压缩的。相应于空隙水压力上升到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土体即产生液化。如图1所示,液化度为空隙水压力与液化压力之比,而液化压力即为覆盖压力。当液化度为100%时,亦即为土体产生液化的临界状态。而该能量级称为饱和能。此时,吸附水变成自由水,土的强度下降到最小值。一旦达到饱和能而继续施加能量者,除了使土起重塑的破坏作用外,能量纯属是浪费。

应当指出,天然土的液化常常是逐渐发生的,绝大多数沉积物是层状和结构性的。粉质土和砂质土层比粘性土层先进人液化。并应当注意到,强夯时所出现的液化,只是土体的局部液化。

(3)、渗透性变化

在很大的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体中出现了冲击波和动应力。当所出现超孔隙水压力大雨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致使土颗粒间出现裂缝,形成排水通道。此时,土的渗透系数聚增孔隙水顺利排出。在有规则网格布置夯点的现场,通过积聚的夯击能量,在夯坑四周会形成有规则垂直裂缝,夯坑附近出现涌水现象。所以应规划好强夯的施工顺序,而不规则的和紊乱的夯击,可以破坏这些天然排水通道的连续性。在现场可观察到夯击前土工试验中所测的渗透系数,是不能说明夯击后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的这一特性的。

当空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土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缝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重新又恢复常态。有的国外资料报道,夯击时出现的冲击波,将土颗粒间吸附水转化为自由水,因而促进了毛细管通道横断面的增大。

(4)、触变恢复

在重复夯击的作用下,土体的强度逐渐减低,当土体出现液化或接近液化时,土的强度达到最低值。此时土体产生裂隙,而土中吸附水部分变成自由水,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由于土颗粒间紧密接触以及新吸附水层逐渐固定的原因,而吸附水逐渐固定的过程可能会延续至几个月。在触变恢复期间,土体的变形(沉降)却是很小的,有的资料中介绍在0.1%以下。如果用传统的固结理论也就不能说明这一现象,这是自由水重新被土颗粒所吸附而变成了吸附水的缘故,这也具有触变性土的特性。

众所周知,饱和粘性土是具有触变性的,当强夯以后,土结构被破坏,强度几乎降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逐渐恢复。这种触变强度的恢复也称为时效(timeeffect)。在一般孔隙水压力已经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夯击后六个月所测得的土的抗剪强度一般比一个月所测得的强度增长20%-30%,而变形模量增长30-80%。因此,强夯后质量检验的勘探工作或测试工作,至少宜在强夯施工后一个月再进行,不然得出的指标会偏小。

对灵敏度较高的粘土中,存在触变现象这一土的特性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这一现象对所有细颗粒土都是明显的,仅是程度上不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强夯后土在触变恢复过程中,对振动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在进行勘探和测试工作时候应该十分注意。

鉴于以上强夯法加固的机理,Menard教授对强夯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弹簧活塞模型,对动力固结的机理作了解释。

对动力固结的理论模型,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解释:

●由于微气泡的存在,充满气缸的水以为部分是可压缩的,亦即孔隙水具有压缩性,

●对夯击前、后土的渗透性的变化,可用一个孔径可变的排水孔进行模拟;

●弹簧的刚度是模拟土体的压缩模量,过去传统的固结理论的观点以为是常数。实际上强夯法施工时候,在反复荷载的影响下,会使压缩模量有很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吸附水起了重要作用。

●加载后传递力的活塞和气缸间存在磨阻力。因此,液体中压力减少,不能自动导致活

强夯法,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