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现代建筑的设计提倡设计为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电能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能源,成为建筑物节能一项中的重要指标。所以,电能计量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
在建筑电气的供电系统设计中,计量的设置要综合考虑供电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及各种电气规范、各种地方标准的要求。
2 关于电气计量的规范和标准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多处提到了计量的问题。例如:4.4.10条中要求:用电单位的10(6)kV电源进线处,可根据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装设或预留专供计量用的电压、电流互感器。5.3.2条中要求,下列装置及回路应装设有功电能表:1)10(6)kV供配电线路;2)用电单位的有功电量计量点;3)需要进行技术经济考核的电动机;4)根据技术经济考核和节能管理的要求,需计量有功电量的其它装置及回路。标准10.6.15条规定:低压照明配电系统设计应便于按经济核算单位装表计量。第24.3.7条中规定:锅炉房应装设供经济核算所需的计量仪表:总用电量。
(2)还有很多地方标准也有相关计量的要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有着比较详细的规定。第4.2条要求:应合理设置分项计量回路,以下回路应设置分项计量表计:①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回路;②单独计量的外供电回路;③特殊区供电回路;④制冷机组主供电回路;⑤单独供电的冷热源系统附泵回路;⑥集中供电的分体空调回路;⑦照明插座主回路;⑧电梯回路;⑨其它应单独计量的用电回路。
(3)《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中详细规定,对此类建筑物的分类能耗,电量应分为4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电量的这4项分项是必分项,各分项可根据建筑用能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细分为一级子项和二级子项,这些选分项,其它分类能耗则不应分项。
3 分项能耗的子项分类
照明插座用电是指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等室内设备用电的总称。空调用电是为建筑物提供空调、采暖服务的设备用电的统称。动力用电是集中提供各种动力服务(包括电梯、非空调区域通风、生活热水、自来水加压、排污等)的设备(不包括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用电的统称。特殊区域用电是指不属于建筑物常规功能用电设备的耗电量,特殊用电的特点是能耗密度高、占总电耗比重大的用电区域及设备。
4 设计计量的层级
在设计的公建项目中,第一层的计量要求多数来自于供电部门关于本工程所发出的供电方案,例如某工程的供电方案中要求:
计费用电度表计量方式:高供高量
10kV侧新装三相电光总表5A二组,附PT 10000/100V、CT/750/512各二组
新装三相380/220电力子表5A四组,附CT750/512.
给出了要求加装两种电表,一种要求在10kV计量柜中加高压计量表(两个计量柜),另一种要求在低压侧加装低压的动力子表(此项目四段低压母线各装一组共四组)。动力子表可以将本段母线中所有动力用电做一个总的计量。动力子表一项在北京的项目中多数都有要求设置,但外地的项目一般不要求,仅需要直接设置高压计量表即可。建筑的总用电量计量一般在变压器的低压出线侧安装电能综合测量装置,这点供电部门一般不作要求,但对管理者来说则非常有参考价值。这个计量表计量了除去变压器功耗的其它耗电量。
第二层的计量在变电室低压柜实现。除上层的总用电量外的支路计量点均安装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或电气测量单元。一般变电室的出线回路有的是供给单一功能的设备,有的回路则是将不同类别的用电设备混在一起。但可以在出线回路上先做计量,再在下一级的配电中分开计量,利用加减法则得出结果。
第三层的计量设置在变电室低压出线之后的下级配电系统中。计量的要求基本上是要满足甲方管理上的需求。比如出租区域的用电量,如可独立经营的餐饮单元、健身房、游泳区域、独立经营的商铺单元、可出租的办公单元等。这一级的计量表设置位置比较分散,可以设在各层竖井内,或末端配电箱处。
通常情况下,三层的计量装置应该已经能够满足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当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根据需要增设电表的情况,例如建筑单元分割变化、出租单元划分变化等。配电系统的设计应能够做到较为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减少改动量。
5 结束语
现在很多厂家生产电力监测系统的产品,通过此系统既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又可以对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电力监测系统已经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监控仪表功能、型号繁多,价格层次也各不相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选配,达到最好的性价比。楼宇的电气系统电能计量设计也需要灵活配置,使配置的分项计量系统尽可能正确真实的反应各分项能耗,又将其配置成本控制在预算的合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