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法编制的十大误区
工法的开发、编制、应用工作在中建系统已开展许多年,对于初次编制工法的年轻工程师们,正确理解工法含义,全面了解工法编制内容,是编制一篇合格工法的关键。在工法申报工作中,我们发现工法编制存在以下问题,我们称之为工法编制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
工法与技术总结概念混淆工法是一种具有指导企业施工和管理的规范化文件,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把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方法。
由于工法具有技术先进、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等特点,经过专家评审可分为国家级工法,总公司级工法,局级工法。因此,工法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实用性、适用性。技术总结是企业对项目施工技术和技术管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是一种编写形式多样化的文件。
它主要针对工程实例中某项技术设计、材料应用、工艺改进、质量整改等问题进行归纳,作为企业自身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因此,技术总结对外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借鉴性。所以,工法是技术总结(成功经验的技术总结)的提炼和精华,它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格式编制。
误区二:
选题不具时效性工法要反映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使其科技成果具有推广意义,了解自身企业目前掌握的施工技术在同行业中的先进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已在各施工企业中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不是一个好的工法编制选题,因此,工法编制选题应具有时效性。
误区三:
前言冗长,不精练工法的前言是概述工法的形成过程和关键技术的鉴定及获奖情况。因此,前言用语要准确规范,文字要言简意赅,切忌词语冗长,更不能将工程概况写入前言。
误区四:
此特点非彼特点工法内容的第二条特点是指本工法在使用功能或施工方法上的特点。换句话说,采用本工法施工较以往传统施工方法上的优点。不能将工法中涉及的材料、构件的特性理解为工法的特点,更不能理解为要向大家介绍你这篇工法的写作特点。
误区五:
工艺原理不明确工艺原理是说明本工法工艺核心部分的原理。通过工法中涉及的材料、构件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说明本工法技术先进性的真正成因。
误区六:
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不对应工艺流程是施工操作的顺序,在工法编制中用网络图表示。因此,操作要点一定要对应网络图中施工顺序进行详细地阐释。不能网络图中提到的施工步骤在操作要点中没有解释,也不能操作要点中说明的问题在网络图中没有反映。
误区七:
材料说明不全面为保证工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工法中涉及的有关材料的指标数据一定要严谨、准确。在介绍工法材料内容时,除介绍本工法使用新型材料的规格、主要技术指标、外观要求等,还应注明材料来源的生产厂家。因为不同厂家生产出的同类材料在规格、性能上可能有细微差别。实例应用中,材料的准备、配比、用量会有细小的调整。此外还应强调该材料在操作要点中起到的作用,以证明该材料在工法技术实现中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八:
质量要求不明确有些工法的质量要求可依据现行国家、地区、行业的标准、规范规定执行,有些工法由于采用的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中末规定质量要求,因此在这类工法中质量要求应注明依据的是国际通用标准,国外标准,还是某科研机构、某生产厂家的试行标准,使工法应用单位明确本工法的质量要求,使质量控制有参照依据。
误区九:
效益分析的片面性工法之所以要推广是因为它的技术先进,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工法的效益分析中,人们往往只注意成本效益的分析而忽略了工期效益、质量效益的分析。其实,有些工法要推广的技术前期成本投入并不低,然而它带来的工期效益、质量效益、安全效益、环保效益等综合效益却很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前期成本投入高的工法就不是一篇好工法,更不能认为这类高技术含量的工法在效益分析上没有可比性,这样会走入效益分析片面性的误区。
误区十:
书面文字是工法表达的唯一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工法编制工作也进入新的阶段,传统的书面文字、表格、图片已不再是工法表达的唯一方式。运用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声像文字混合技术可以提高工法的表达效果,使其更直观、更真实、更易懂。
体会:
一篇合格的工法是在深度了解工法的含义、性质、内容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它可作为技术模块在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方案中直接采用。工法的编制工作是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的重要标志,它的持续和发展是新技术、高科技发展以及推广ISO系列标准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