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规范网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如果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工时,时差,最早,最晚,关键线路,甘特图,单代号,双代号这些专业术语词汇,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在校或刚出校门不久的高材生,抑或是身处高校作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

如果你满脑子是基础要多少天,主体要多少天,砌墙要多少天,吊顶要多少天,地面要多少天,那你肯定是跟我一样身处项目第一线的项目具体实施者。

平心而论,进度相对于项目来说,绝对是基础相对于建筑物,进度达不到业主要求,项目基本是失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项目进行时,不断关注,不断强调,不断调整进度的原因,更遑论长篇累牍关于进度管理的书籍文章出现。

但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学术理论界对于进度管理的主要热情和精力都集中在了讨论双代号单代号,总时差自由时差,关键路径非关键路径这些数字与思维游戏上。而具象到某一个具体而微的项目上,这些个纯理论的东西,用一个成词就能加以概括:屠龙之技。

反正我做过的不多的项目中,从来没有用过时差,网络图这些个什物。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甘特图,持续时间和搭接关系这些东西,关键路径是一个好东西,可以帮助认识到项目中的重要工作,从而使工作有重点。但也仅限于交待任务时加以强调,索赔工期时成立或不成立理由。真正实施时,你所需要控制的,都是关键工作。

有理并不等于有用。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你可以愤世嫉俗地将其归结为理论与现实脱节。但你要知道这种脱节是怎么造成的再来愤怒。

我们知道,理论学术界必须走在前列,他们必须研究,发现和发明那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他们不会回头去研究已存在的东西(历史学家除外)。因为这样只会使他们的成果被人嗤之以鼻:这个早就有了。

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现在位于项目具体实施第一线的团体及其成员,其理论水平离着理论的起点还差着很远的距离。具体到进度管理上,时差、关键路径研究的起点是一个reasonable的进度计划,而这恰恰是实践中最缺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就是它,一个合理的、可行的进度计划!

再者,项目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存在一个适用于各种项目的进度编制方法与工具,越到实践的第一线,就越不存在这样的工具。换言之,就是因为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造成了进度计划的编制必须基于项目的特点来编制,如业主的要求,承包商的资源限制,外部环境的制约等,就很难有一个可以适用任一种情况的法则。但学术理论界的使命则是从具体中抽象出规律,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将混凝土施工和砌墙施工都抽象成活动的情况。

越是抽象,则越有规律,但离现实越远,现实可操作性越差。

因此,在项目的具体操作中,当我们还在苦苦寻求一种可以编制出合理可行的进度计划时,理论学术界却告诉我们,在一个reasonable的进度计划上,我们可以计算它的时差,调整它的资源,找出它的关键路径。

Big Joke!

现实与理论之间的差距,或者叫鸿沟的消除,不可能指望学术理论界,因为他们只忙着向前看,往前走。责任只能由我们这些身处项目第一线的具体实践者的肩上,就是我们这些出身或科班或非科班,但都有一腔热忱想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进步的工程管理者。(好的情况是,有些出身于工程实践的学者专家在务实地来弥补这些鸿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如成虎教授的著作《工程项目管理》。)

作为实践者的我们,既有着实践所得到的经验,又有着学习所得到的理论,我们所缺乏的,是将经验与理论融会贯通所需要的思考与实验。在实践去思索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在实验中将理论去指导实际操作。左手是实际,右手是理论,双手配合,则可创造未来。

理论距离,实践距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