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注胶施工操作的监理要点有哪些?
3.6.1注胶起始点的选择
由于空气的容重较小,故注胶时应选择从每片钢板的最低点开始注胶,以利于注胶空腔内空气的排出。
3.6.2注胶压力罐的选择
应根据设计单块钢板的面积大小选择注胶压力罐,单块钢板面积较小(用胶量较小)则选择容积较小的注胶压力罐,单块钢板面积较大(用胶量较大)则选择容积较大的注胶压力罐。
3.6.3压力注胶过程控制
在确认封边不漏气后开始灌注结构胶。当相邻注胶管开始有胶液流出后,在当前注胶管持续灌注2~5分钟,同时用小锤持续仔细敲击检查当前注胶管与下一注胶管之间的钢板段的注胶密实度,并观察相邻注胶管(排气管)是否还有气泡排出,在确认该段钢板内胶液已密实且相邻注胶管(排气管)无气泡排出后,方可将当前注胶管封闭,移至下一注胶管继续注胶。注胶压力须控制在0.2~0.4Mpa,须防止压力过大导致封边胶损坏漏胶的情况发生;注胶的同时用橡皮锤持续敲击钢板,提高胶液流动性,并判断胶液是否已注满;在通过检查最后一个排气管口周围已满胶并确定连续出胶无气泡后方可封堵,封堵后维持较低压力稳压注入3~10分钟后封堵注胶管,以防胶层脱空;灌胶过程中须注意检查各注胶管和排气管是否流胶或渗胶,若出现流胶或渗胶必须立即封堵。
注胶过程中禁止摇晃注胶罐,以防止露出压力注胶罐的出胶口而将气泡注入钢板空腔内部。
注胶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压力注胶罐中的剩余胶量,尽量不要将罐中的结构胶排完,以免在压力作用下空气快速灌入已注胶体中。如空气已进入连接注胶罐的注胶管,应立即将注胶管在靠近钢板的连接处将注胶管拔开、关掉压力注胶罐的进气阀门,将钢板处的注胶管临时绑扎防止已注入的胶体返流。往压力注胶管中重新加入拌好的结构胶后,必须先将连接注胶罐的注胶管中的空气彻底排出后才允许将注胶管连接至此前注胶的注胶管处继续注胶。
3.6.4注胶质量检验
单片钢板注胶完成,待结构胶初凝后(初凝时间根据结构胶的使用说明或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为4小时),用小钢锤逐点敲击已粘贴的钢板,根据声音判断是否存在空鼓的地方。敲击点的间距一般为3cm左右,敲击点的间距越小,越小的空鼓部位越容易发现。如确定局部存在空鼓,应加大敲击的密度(减小敲击点的间距),确定空鼓的范围,并用粉笔等将空鼓的范围标出。
3.6.5注胶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注胶质量检验完后,计算钢板有效粘结面积。若有效粘结面积小于设计要求,则应对空鼓部位进行处理。
注胶空鼓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边角空鼓: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有①注胶管插入端过长造成气泡在注胶管插入端与封边胶夹角处被包裹而无法排出;②压力注胶时排气管处气泡未完全排尽即封堵排气管;③注胶完成后封边或注胶管处存在漏胶。如果空鼓的面积较小,可用电钻配小直径钻头在空鼓部位两端边缘封边开孔通至空腔,用大号注射器将丙酮注入空腔中以确认两孔贯通并清洗空腔后,再用大号注射器将拌好的结构胶注入空腔中,连续反复多次操作直至将空腔中的空气排完后将孔口封闭即可。如果空鼓的面积较大,则按前方法开孔插入注胶管利用压力注胶罐进行补充注胶。
2.钢板中部空鼓: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是注胶过程中胶体中包裹了气泡无法排出或压力注胶结束后存在螺杆处漏胶没能及时封堵。此类空鼓可用电钻配小直径钻头在空鼓部位两端边缘处钢板上各开一孔,用大号注射器将丙酮注入空腔中以确认两孔贯通并清洗空腔后,再用大号注射器将拌好的结构胶注入空腔中,连续反复多次操作直至将空腔中的空气排完后将孔口封闭即可。
3.蜂窝状空鼓: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在压力注胶过程中,由于压力注胶罐中的胶液已排完或摇晃压力注胶罐,高压空气通过注胶管进入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空腔中,高压空气团突然进入低压环境中,会爆裂成小气泡并被包裹于胶体中,形成由胶液薄膜分隔并紧挨在一起的气泡群。因此种缺陷中各气泡间无法贯通,无法通过补灌进行处理,只能将钢板拆下重新安装重新注胶或在旁边加贴钢板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