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元素有哪些应用及实例分析

水景元素有哪些应用及实例分析?

在中国园林水景的设计中,人们常模拟大自然的江、河、湖、海、潭、溪、泉等形式各异的水体,并将其浓缩于园林中,使之成为可亲可近、可欣是赏的水景。静水是构成园林水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传统园林中,无论皇家苑囿的沧浪湖泊,还是民间私园的一池一泓,都是以静态水体与建筑、山石、花草树木互为映借,通过衬托、对比、渗透、延伸、光影、分隔、贯通等理水手法,把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融入人工创造,使水景空间再现自然风貌。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承德避暑山庄对宽阔的湖面多设置堤、岛、洲、桥等来划分水面,以增加水景空间的层次与景深;又如苏州网师园水体的聚分开和与岸石及周围环境,组成丰富的形态与势态的对比,使水景空间呈现人为水美、天然之意趣;还有杭州西湖郭庄以水体为全院的布局中心,并以建筑回廊包围,池水之上,光影漂浮。

传统文化给水景增添无穷的运用空间,在亭内的地面石板上,凿成弯曲的流水槽,然后引入泉水或山水从石槽中流过。主持者将酒杯从上流浮而下,这时人们便作赋游戏,故曰流杯亭。在后来的绮春园、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等都有流杯亭。安徽滁州意在亭之曲水流觞,仿绍兴古兰亭所建。在杭州西湖构成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水景。

清代的私家园林则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江南水源丰富,几乎无园不水,理水方式以精巧取胜、小而曲折、小而丰富,并利用小岛、石矶、小桥、驳岸、水口的处理,结合山石创造各式各样的水态与水景。北方水源缺乏,一般按宅园大小相应地设置比较简单而自然的水池。岭南多以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水面相结合,组成水石庭和水局,使之多种多样。

清代的皇家园林中,如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不少景点都取意于江南。著名的避暑山庄是自然山水园的代表作。山庄湖区以环碧、月色江声、如意洲等岛屿为中心,岛间长堤相连,亭台楼阁掩映,形成洲岛错落,烟波浩渺,那开阔平远的水景,其意境深邃而含蓄,与圆明园、颐和园那富丽豪华的风格相比,山庄水景则更给人一种朴素亲切感,而园林理水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水心榭之景,其实就是一个控制水位的水工构筑物,使下湖与银湖保持不同的水位。银湖水位略低于下湖,但水心榭并不使人感觉到是水闸,而是隐闸成榭的一组跨水亭榭。因此,山庄理水的成功之处,在与设计者将水源流量、水系流动、山麓与湖岸的交换,以及驳岸、水口、水面高低的控制等方面,都从理水造景方面考虑,做到既是景观之所求,也是调节水量之所需,达到理水艺术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的效果。

圆明园是以水为主题的皇家水景园,圆明园水景的创作即继承了我国传统理水的手法,又吸收了西方理水的形式,因而以水成趣。园内水面采取大、中、小相结合,有聚有散;利用洲,岛、桥把全国划分成许多大小不一、又各自独立的景点;大、中水面给人以尺度的亲切感;而众多的小水面又是水景的近观小品,并通过河渠将大小水面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水体,形成全国的纽带。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北景区建有3组大型喷泉、6个西洋建筑及点景小品。喷泉引入西洋水法,景观令人眩目。这3组喷泉分别是大海棠式喷水池、海晏堂的大喷水池和远瀛观大喷泉。形成一个庞大的水景区。

园林水景中,常以桥、汀步、雕塑、石灯笼、置石以及小品来装饰水体,相互映衬,可使空间层次丰富,景色自然。桥和汀步是园林水景中必不可少的组景要素。它不仅是路在水中的延伸,还具有联系景点、引导游览路线及增加水景空间层次的作用。桥有平桥、曲桥、拱桥、亭桥和廊桥。汀步是在较浅的静水区,或浅滩、或浅溪用天然石头、也可用混凝土仿制莲叶状设置的一种桥,并表现出一定的韵律变化,具有自然、生机、活泼之感。

水景的应用不仅要与建筑、建筑小品达到相互协调,还与水体植物的绿植有关。园林水景常借助水面和岸边绿色植物的四时色变,带出空间的不同情调。阳春三月,一株杨柳一株桃,则能反映了杭州西湖白堤与苏堤那桃红柳绿的景象,还可种植落羽杉、水杉、池杉、白玉兰等,水面上睡莲浮漂,碧荷接天。

总之,水景的应用不但带给我们丰富传统水文化,还给我们人们感受到水景给人亲切感,柔和感、动静的与光影的对比感等,总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意境。

水景元素,应用,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