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庭院有哪些诠释

道家思想对庭院有哪些诠释?

道家的空间意识,以自然无为的道为尺度,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由天乃一,一可谓无,这里的无即老子的道,老子说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汉淮南王《鸿烈》云:天地无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它虚无飘渺,却又因宏大连续流动的客观存在而被感知。因此道家的天主要是一个抽象而模糊的空间概念,与儒家的时间极轴相对应,可将此视为空间极轴,而道家空间极轴的进一步延伸即呈现空间意识清晰化与自然化的双重特征,晋阮籍:山静而谷深,自然之道也,这里的道,已是自然实体和具有深感的有形空间,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自然之形的空间与宅同一,刘伶则云: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念为恽衣,这种强烈的自然意识与空间意识,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开始注重建筑、庭院与自然空间的交流,反映在视觉上,其空间特征是空、灵且渗透的,其表征是:轴线秩序弱化,庭院平面组合更趋灵活;通过庭院回廊、墙的泄漏将自然空间导入院内,突破庭院空间的封闭性。其机制是远借、俯借,南朝(齐) 谢眺: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即运用框景,以庭院上空边界将远山、乔林引入庭院;仰借,晋陶渊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借助庭中古柯,突破庭院的封闭感;借色,南朝(陈) 徐陵:清雪带风斜,岂若天庭瑞,即借自然之风、雪、雨以获得一种情致。

建立于道家空间轴之上的内外空间渗透机制开辟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先河,形成了庭院空间的复合性特征,也蕴育了中国庭院独特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纵观《中国建筑史》所记述的史料,不难看到,西晋、南北朝时期的住宅庭院,基本延续了汉代包绕庭院的回廊形式,围墙上设有连排直棂窗,隋唐五代时期的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围绕庭院。围墙与廊院由于直棂窗的设置,不仅没有隔断庭院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反而更便于庭院内外的相互渗透,并为庭院空间的室内外化与室外内化提供了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条件。

道家思想,庭院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