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构筑物设计有哪些原则与规律?
1、力求与环境有机结合
景观构筑物作为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品,不但要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之成为一个系统整体。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对公共设施中的景观构筑物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景观构筑物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景观构筑物的应用总是处于一定环境的包容中,所以人们看到一个景观构筑物不只是它本身,而是这件构筑物与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艺术效果。
通过这些构筑物设计向人们展示周围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以及生态关系,唤起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使观者在欣赏之余,受到启发进而反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2、实现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从艺术层面上来说,景观构筑物设计是一门艺术的设计,因为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及设计语言一直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景观构筑物设计的审美要素包括点、线、面,节奏韵律,对比协调,尺寸比例,体量关系,材料质感以及色彩等。审美要素以它们独有的特征形成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刺激,有质量的景观的审美特征呈现于人的眼前,使人置身于某种境界之中。把景观构筑物设计成为艺术的设计,使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对景观之美的审视中产生情感的愉悦,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景观构筑物的设计首先应具有较高的视觉美感,必须符合美学原理。
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景观构筑物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审美功能是第一属性,景观构筑物通过本身的造型、质地、色彩、肌理向人们展示其形象特征,表达某种情感、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应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景观构筑物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它的创造过程就是对这些文化内涵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反映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景观构筑物的文化特征反映在其形象上,因其周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
所以,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构筑物,一定要满足文化背景的认同,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同时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展示,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景观构筑物,使景观构筑物真正成为反映时代艺术与文化的媒介。
3、满足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首先,景观构筑物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服务于人,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决定了对空间的选择。其次,景观构筑物的设计要了解人的生理尺度,并由此决定构筑物空间尺度。现代景观构筑物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景观构筑物更加体贴、亲近和人性化,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所以,景观构筑物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从人的行为、习惯出发,以合理的尺度、优美的造型、协调的色彩、恰当的比例、舒适的材料质感来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富于人性化的景观构筑物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4、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技术层面的提升
景观构筑物的创作与建立,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技术性。
从功能性方面看,景观构筑物绝大多数均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在设计中除满足装饰要求外,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其服务功能,要符合人的行为习惯,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因此,景观构筑物的设计要考虑人类心理需求的空间形态,如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性等。景观构筑物在为景观服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性,即景观构筑物多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游人在浏览中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像公园里的桌椅设施或凉亭可为游人提供休息、避雨、等候和交流的服务功能,而厕所、垃圾桶等更是人们户外活动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
从技术方面看,技术是体现设计的保障,技术层面要求考虑景观构筑物广泛设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要便于管理、清洁和维护,还要做到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及其自我维护。设计时还要注意防水,防锈蚀、防爆和便于维修等各种技术问题。
5、原始材料与新材料的使用
利用先进的科技、新的思维方式,创作出景观构筑物不同于以往的风格与形式。优秀的设计作品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将悠久的园林文化、地方特色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和创新的作品,使其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特色,避免成为千城一面无序重复的一种道具。形式创新的同时应当积极进行材料、技术创新,当今景观构筑物的材料、色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石材、木材、竹藤、金属、铸铁、塑胶、彩色混凝土等不同材料的广泛应用,给景观构筑物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只有不断创造出个性化、艺术化、富于创新的设计,才能与时俱进。